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邢晓雯 摄影 孙毅
广州有价值的老房子到底有多少?
负责广州首次历史建筑普查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刘晖博士说:“从全市来说,值得保护的历史建筑应该是数以千计。”
但是,新河浦保安前街8号民国红砖别墅的业主满堂红地产的老板为了找到这样的一幢老洋房却不容易。设计师叶敏感叹道:“我们谈了好几家,都因为老房业主有好几个,意见不统一,买不成。就是因为产权复杂,现在能放到市场上卖的老房子很少,很多都是出租,一般承租人不会花太多钱进行修缮维护。因为房源少,老房子就卖得贵,我还想买一套呢,就是买不起啊。”
满堂红市场部高级经理周峰告诉新快报记者,根据他们对广州历史建筑交易市场的观察,由于产权人在国外,或因产权不清,很多又是公房,现在全广州可在交易市面上流通的老房子,总数不超过200套,而且大部分是出租,集中在新河浦、华侨新村、西关和沙面。主要是作为饮食、办公甚至仓库用途。还有很多老房子的业主觉得卖房利润不大,都在盼市政规划把自己房子列入拆迁范围,拿高额拆迁赔偿。
叶敏与周峰的话道出了广州老房子保育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不少有眼光有品位的投资者、设计师都对收藏、保育、活化利用老房子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很多老房子因为产权复杂,只租不卖,也影响了使用者投入巨资进行修缮。不少老房子几乎不作修缮就“带病使用”。在新河浦、西关一带历史建筑集中的街区,甚至可以看到一些老房子长期空置、废弃,加速衰败。
再者,由于供不应求,老房子价高令人却步,也阻碍了有设计能力的人对老房子进行保育。
老房子多被随意加建改建 破坏程度“相当惊人”
更令人惋惜的是,与近年来新河浦、华侨新村一带出现的老房子精心修缮、改建,变身为高级会所、办公室、高档酒巴餐厅、高雅艺廊形成鲜明对比,西关一带的很多老房子都被低价出租作为仓库、小饮食小商铺,或多户挤住随意加建改建,历史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历史文化街区十八甫路,这条广州最早按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建设的西洋风格商业街区,很多民国时期的精美洋房都堆满了杂乱的货物,已经显得陈旧而斑驳,一楼门面大多被改得面目全非,有些还在楼顶加建一层,有些在一楼搭建了阁楼。
十八甫路102号,是1895年由广东民族工业先驱者之一的陈启沅先生第五子陈竹君创办的奇和堂药局旧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赞叹其是有创新的折中主义风格,同时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但就是这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现在作为某公司的批发门市部,而且一楼长期大门紧闭。
据业主陈竹君的孙女陈连亚反映:上世纪50年代,因为公私合营,一楼和二楼的后面一半都被政府出租了。现在她只拥有二楼的一部分和三楼的产权,这位80多岁的老人忧心忡忡地说:“产权不落实,房屋又不断被损坏。以前十八甫路多安静多漂亮,现在很多老洋房都是回收废品的公司,垃圾堆得满马路都是。”
而在历史文化街区南华西街、诗书街,很多民国时期的竹筒屋、红砖洋房都被出租,住满了72家房客,原有格局构件荡然无存,房屋残破,漏水发霉,这种状况甚至发生在历史文化街区大小马站的清代书院群中。建筑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冯原叹息道:“居住者不是所有者,所以它的使用状况就很令人堪忧,建筑被随意分割和破坏的程度相当惊人。”
历史建筑保育不应由政府埋单 应引导发展商业吸引民间资本
产权问题是困扰老房子保育的重要原因,冯原指出:“若居住者并不是业主,业主又不知所踪,那么,谁会愿意或谁会有责任去维护它呢?”
郑力鹏教授认为:产权不明晰制约了保护,需要厘清产权和房产所有人的信息。
但对于另一部分产权清晰的私房和公房老房子,谁有责任修缮保育?由谁来投入?如何使用才能不损害历史建筑,并使其历史文化价值最大化,提升城市活力,塑造城市特色魅力,又能使公众共享?
设计师叶敏是地道的广州人,对她所在城市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热爱,她说:“目前国内的立法不完善,国外对老房子都要求业主有修缮的法律责任,有些古堡的业主因为没有钱修缮,养不起就以一元捐给政府。且不说这些老房的业主不愿花钱修缮,就是政府拥有的公房也不做修缮。如荔枝湾涌边的陈廉伯公馆,什么时候能像香港一样把中环监狱拿出来招标引入投资者修缮运营,活化利用?”
目前广州正对历史城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首轮普查,相关的保护立法与措施尚未出台。广州以往的旧城改造都是拆平推倒重建的建设性破坏,尚未有真正的旧城更新及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先例。
自2006年开始危破房改造试点及2009年开展“三旧改造”以来,仅有恩宁路在2011年通过的规划中摒弃了“基本全拆”的思路,开历史先河以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第一目标。但其改造是以政府投入的模式进行房屋产权征收,拆迁费已高达18亿元。目前拆迁工作尚未完成,建设融资也困难重重。
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是否应由政府埋单?政府与社会的角色应如何界定?
思哲公司总经理罗远翔并不认同政府投入的模式,“我认为,由政府统一征收成片改造某一片区域是历史街区保育的下策,无论政府考虑如何仔细,都不会像人家业主一样花心思。政府不应该做事的,应该多些业主自主更新的力量,现在政府做了市场应该做的事情。政府只应做好抽疏、绿化、停车场、道路、消防等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的改善,提升整个地区的价值,才会带动业主去修缮保育老房子,也就是政府投入10%,另外90%由业主投。”
“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审查、控制和服务,帮业主实现更好的回报前景。比如给一些税收优惠,为老建筑群引入新的业态。历史建筑不应该全部是居住,居住的价值太低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不算最有效。”
巴比松咖啡厅的老板邝继生与罗远翔的观点不谋而合,他租下办公及开咖啡厅的新河浦民国红砖洋楼是居住性质的,不能领商业的营业执照,只能领临时商业经营执照。
他建议:“既然要保育就必须使用这些老房子,不是放在那里荒废,政府应引导历史街区向哪些方面发展,像新河浦,以前的房屋空间比较窄,室内也潮湿,已经不适合居住了,应该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改成商业街更合适。而且让我自己住,别人也看不到,像这样的历史建筑,应该增加它的公共性,让更多人接触、享受,‘读’它的内涵。新河浦完全可以打造成‘兰桂坊’咖啡、轻酒吧一条街,从消防、工商、交通等各方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