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继勇
双十一开始,天猫[微博]就开始刷数据,双十一购物节也可称为数据狂欢节。
首分钟,天猫支付宝[微博]成交额超1亿;半小时内,天猫支付宝成交额超过40亿。此后2小时时间,天猫与淘宝成交额超过90亿元,13个小时内,超过去年24小时内的销售额,达到191亿元;15个小时内,包裹数超过去年24小时总量。
数据狂欢的大背景下,有几个细节反映了购物者、商家的心态的变化。
第一细节与最初三年双十一(指2009年、2010年、2010年)购物节相比,消费购物高峰发生了变化。最初三年,高峰出现在购物节后半时段,特别是11月11日晚上8:00之后,11日凌晨0点至凌晨两点即购物节刚刚开始的时候,下单量并不高;从去年开始,也即是2012年双十一开始,高峰恰好相反:最高峰出现在购物节刚刚开始的时候,然后逐步趋于平缓。
今年双十一开始时,每分钟销售额超过1亿元,至11日下午,每分钟销售额在1600万至2000万之间,约为高峰期的1/5至1/8。
另一个变化则是,从去年双十一开始,消费者提前将欲购买的商品放入购物车之中。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去年的一位记者朋友,放入购物车商品超过6万元,最终成功抢购8000元的物品。2009年至2011年,双十一大多购物者并不将商品提前放入购物车,而是购买时才选择商品。
与两年前相比,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双十一,越来越期待,双十一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购物狂欢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冲动,非理性消费越来越多。全民参与正通过网购者之间的频繁互动让这种冲动愈来愈强烈:当身边所有人都在参与双十一抢购的时候,没有人愿意“out”。
商家的态度也在变化。2009年,淘宝举行“双十一”的时候,商家很少愿意参与,原因很简单,很多商品折扣很低,卖得多亏得多。第一年只有27家商家参加,交易额为5200万元,2010年为13.6亿、2011年为52亿元。
真正的爆发点是2012年,双十一“天猫+淘宝”的交易额达到191亿元。
一位参与了前三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淘宝员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事情到了2011年,商家的态度开始变化,到2012年,商家的态度则彻底变化,如果此前是可参与也可不参与,现在则必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