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快报讯 “文艺”汤唯、“女神”汤唯,究竟哪个才是真汤唯?很少有人能准确地描摹出汤唯的真实状态,除了机会太少,也因为她是个演员。
与《色,戒》时期收获“如潮好评”相比,近些年媒体对汤唯的抱怨趋多。要采访到汤唯,比登天还难,挑媒体,挑回报,挑采编团队。有人为她打抱不平:其实这是她经纪人的问题,与汤唯本人无关。汤唯的经纪团队一直“小心翼翼”地在打造她,于是才有了几个月前的“回锅肉”事件,有时尚媒体因与其经纪团队沟通不畅,导致无法拍摄到汤唯封面,故而直接发文:经纪人做过更过分的事是,为了保持汤唯的形象,将汤唯说自己爱吃“回锅肉”改成“香菇菜心”。
可惜迄今没有人可以找到论据:吃香菇菜心与“文艺”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又或者吃了回锅肉就断然不能做“女神”了。这次的采访,亦弥漫着一股“小心翼翼”的味道,两三个工作人员在她看不见的内墙紧张地盯着。她的声音假如忽然高八度,里头就会有人出来张望。
妄图凭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发现真实的汤唯,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不只是因为她背后的团队,而是眼前的这位汤唯,本身就极具情商。她会指指空气,“那个汤唯在那儿呢,那不是我。”“我置身于所有的孤独之中。空空荡荡的城市,没有活的气息,充斥着悲伤和等待。现在说起来,心里还是挺疼的。”——汤唯
我是一个演员 日夜绑着20斤大米体验孕妇感觉
3月21日即将公映的《北京爱上西雅图》是汤唯这些年接拍过的最开心的电影。当初打开剧本,汤唯几乎是在瞬间就喜欢上并一口气读完,所有的东西都很吸引她,“会有心动的感觉,就想钻到那个人物的世界里面,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北京爱上西雅图》直击的是当今社会敏感话题:赴美产子和小三,而汤唯扮演的文佳佳就是一位赴美产子的小三,与定居西雅图的落魄中国医生Frank(弗兰克,吴秀波(微博)饰)渐生情愫。大结局定格在帝国大厦顶楼——20年前,美国经典爱情片《西雅图夜未眠》中,男女主人公亦在此重逢。
“这部影片(《西雅图夜未眠》)对我拍摄电影的影响是零。”她很认真地否定了。要知道,在崇尚汤唯的文艺青年心中,这部旧作是上榜热选。
怎么当一个演员,汤唯有自己的一套。
为了体会当孕妇的感觉,她绑了一个装满近20斤大米和铅球的大包在肚子上。她日夜绑着,除了洗澡都不拿下来,有一次半夜三更翻身,差点滚到地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腰实在受不了。”
但在某一个瞬间,她突然感觉来了,明白“成了”。那是有一天晚上,她走在大街上想去买一瓶水,路过一个当地传说中的“二奶村”。她看见和童话里一样精致干净的白房子,在高高大大的棕榈树下。她想,每个窗户后面,是不是都有一个孤独的女人挺着大肚子,拿着电话,期待着“老公”找她?那么一瞬间,汤唯感觉就成了其中一人:“我置身于所有的孤独之中。空空荡荡的城市,没有活的气息,充斥着悲伤和等待。现在说起来,心里还是挺疼的。”
“我相信是真的,如果我不相信是真的,观众怎么会认为这是真的?”——汤唯
我还是一个演员 与吴秀波是有火花但情感止于拍戏
拍《武侠》,陈可辛约汤唯见面。汤唯踩着一双木头鞋就来了。就是这双鞋,让陈可辛觉得她能演好老百姓:“汤唯的一个优点在于,虽然盛名在外,但仍然保持了很多很朴素的特质。我这十几年来碰到的演员里,很少有人能保持这种单纯。她很能融入当地的环境,让你看不出她是一个明星。”
“我本来就不是什么明星,我只是汤唯。”她这些年演的角色并不多,但每一个角色,都是她在努力地想要远离王佳芝和李安,来证明自己在进步,“只要剧本能打动自己,有学习的空间,二号、三号甚至客串都没关系。”
而她与吴秀波这次靓女与帅大叔的合作,成为新片最好的卖点。她并不正面回答正在热传的与吴秀波的绯闻,只是淡淡地说双方都有足够的专业精神,将情感仅止于拍戏中:“(火花)那是我们需要的,拍着拍着就有默契了,每一个都是从无到有,每一个对手都是从开始陌生,内心要打开那道门,让对方了解自己,要不然这一句词过去,眼睛里空空荡荡的,接又接不过去,到了大银幕无限放大的时候观众谁信啊。”
只有一种片子,她不接——鬼片。因为一个人住的时候,半夜三更起床,害怕。
理由很简单:“我相信是真的,如果我不相信是真的,观众怎么会认为这是真的?”
“那不是我,跟我没什么关系。”——汤唯
我就是一个演员 公众人物有时候就像芭比娃娃
她演了太多相对压抑的角色。但这次她母亲看到片花,高兴地对她说:“我就想你演那样的(角色),我喜欢。”
汤唯认为新片中的文佳佳与自己的相似度极高:“挺大大咧咧的,说话也会挺直爽,又碰到了像海清(微博)这样的好对手,我从来没演过这样喜剧类型的东西,所以对我来说挺难的,但在这里面真的过了一把瘾。”平日在家就是直愣愣的男孩子性格,爱跟父母逗乐子,父母吵架了,她恨不得跳舞让他们高兴。
这与外人心目中的“女神”形象不太一样。
“女神?那不是我,是那个人,在那儿呢!”她指指前方的空气。
她觉得演员或者公众人物有时候像芭比娃娃,外人想给她(他)穿什么她(他)就穿什么,这是演员工作的一部分,“真正的自己其实就是完全两个人。演员是芭比娃娃,在导演的手上,或者芭比娃娃不是特别正确,就是一张纸,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虽然她没有微博账号,也鲜有采访,但她还是很认真地去看了关于她在伦敦游学生活的文章(微博),她在伦敦街头卖艺一度让当时受困扰的她变得更“神秘”。“只可惜,那篇文章里没有一个字是我说的。但如果有朋友从那篇文章里读到励志或者坚强,那我也很欣慰。鼓励了人,传达了力量,就是好东西。”
真实生活是,她就读于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两个暑期班,还常去演员中心参加各种表演。她到现在都记得,她说不出台词,观众全部鼓掌,演出时她一哭,他们照样鼓掌。当地观众发自内心地赞美和鼓励,“让我在心里感激地哭。”
那么“回锅肉”呢?是否困扰过公众把她塑造成文艺女青年。
“那不是我,跟我没什么关系。”她又指指前方的空气,笑,“是那个人,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