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概况 >> 正文

名胜古迹

https://www.ljxww.com  2024-10-28 16:25:46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三、古沉船遗址

  从闽江口至黄岐湾海域,古称甘棠港,是古今中外舟楫通航的主要航道,但由于古代没有航标设置,加上这里海域暗礁密布,船只夜航,经常触礁沉没。

  据文物管理部门考察,先后在黄岐镇长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镇蛤沙村东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发现11处古沉船遗址。从沉船点相继发掘陶瓷制品碗、壶、钵、杯、罐,端砚,铁炮,铜铳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经鉴定系宋、元、明、清时期的沉船遗址。

  1990年3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柯莱德·克拉克和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吉米·格林、技术员罗伯特·理查德,会同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研究员张威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处考古人员,在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和连江县文化局的配合下,带领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班学员11人,进驻我县筱埕镇定海村,对周围300米海域进行为时三个月的水下考古,摸清了该海域9处古代沉船遗址,从海底挖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多件,以及许多沉船的残板,并拍摄了海底沉船分布地点和海底文物的录像,测绘沉船点与文物分布地形图,对沉船位置进行了定标、定点,成功地完成了定海水下考古任务。中澳双方联合撰写了连江县定海水下考古学术论文,当年11月在《世界考古学报》上发表。

  1975年还在敖江大王宫出土了"独木舟",现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四、出土文物

  连江历史悠久,文物蕴藏量极为丰富。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征集和发掘部分文物。70年代后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征集和发掘工作,至2005年连江博物馆珍藏文物达4000多件,其中国家二、三级文物达2000多件,位列福州市五区八县之首位。

  文物品种有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玉器、木雕、石刻、文具、货币、布帛、砖瓦、族谱、拓片等类别。大部分文物是从民间、寺庙、古墓葬、建筑工地、水下沉船遗址等征集或挖掘而来。

  1993年3月凤城镇玉山挖掘1座宋代古墓,出土铁牛、石砚、石俑等文物97件。1997年6月县文物部门配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铭生对浦口宋代古陶瓷窑址进行考察、鉴定,采集100多件古陶瓷标本。1981年5月凤城北门群众建房挖基时发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连江铸造铁炮2尊。同年8月,东湖镇东塘村在荒废已久的何姓花园里挖掘出一坛古钱币,重达150公斤,其中有30多件宋代古钱币,系珍贵文物。1987年定海小学少先队员,先后捐献出宋至清代陶瓷文物800多件,学校设立文物展览室,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县文化馆配合福州市文管会,在筱埕镇大埕口村发掘晋代古墓葬3座,征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鸡首壶"属罕见的文物珍品。

  1990年在定海村征集"国姓府"(即明朝皇帝赐郑成功朱姓,故郑成功以"国姓"为标志,如"国姓府"、"国姓船"、"国姓壶"等等。)铜铳1件,经鉴定系民族英雄郑成功水师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现珍藏在连江县博物馆,其复制品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展出。

  五、古代建筑

  古塔和古桥是连江标志性建筑。

  (一)古塔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云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门寺含光塔。

  瑞光塔俗称仙塔、无尾塔,位于凤城镇北门兜。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塔身二层八角,高9.2米。古塔坐南朝北,花岗石砌造,仿木楼阁式。塔座高1.2米,塔基饰滚浪纹和天马、奔鹿以及双狮戏球等图案。塔座八角各雕刻一尊托塔大力佛浮雕,形神兼备。第一层高4米,正门两边嵌有1.85米高的两尊青石武士像,武士顶盔披甲,腰佩宝剑,极为威武(现只剩下残肢断臂)。一层塔檐排列五尊庄严的坐佛,神相各异。二层高4米,塔身按比例缩小,嵌刻简朴。在通往顶部的门槛两边嵌着两尊青石门神。南门镌刻柱联,北向塔门两边刻有一对挂联"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华经",横额刻有"悉达多密怛啰"六个篆字。瑞光塔是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佛塔,在建筑结构和艺术雕刻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现已被《中国古塔荟萃》收录,196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光塔云居山巅有一石塔,塔名普光,俗称云居塔。普光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塔高9.5米,花岗石砌造,二层八角,空心四门。第一层八面,正方位四面开门,侧四面各嵌刻一尊元代武士浮雕。四面门额上分别刻有寂照、光明、无碍、融圆阴字横匾。第二层与一层同向,正面开四门,侧面四向各设一凹字形佛龛,内嵌石佛。正门上方有一块竖碑,碑首有双龙抢珠图案,两边夹有波浪纹,正中阳刻"普光塔"。传说过去云居山住有一对年轻夫妇,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后因干旱,丈夫出海经商,一去十多年,妻子思念丈夫,就在云居山巅垒石成塔,日夜守望丈夫早日归来。后人就把这一石塔叫做望夫塔。196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含光塔又称斗门塔,位于县城东斗门山上。塔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屹立山巅,眺望城区,为连江县治标志。含光塔为楼阁式构造,八角七层,红砖砌建,高23.2米,第一层高4米,往上逐层缩减。塔内花岗岩呈三角形台阶,环绕轴心盘旋而上,直达七层。各层设有门槛,除基层翘角用花岗石外,塔身、佛龛、塔檐出拱均用红砖砌造。1985年5月国家文物专家曾来连江观察含光塔,经考证红砖砌建的古塔,全国仅河南开封、福建连江各一座,对研究古塔建筑艺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因年久失修,塔身向东倾斜,有倒塌危险。1988年3月动工抢修,8月竣工。除以钢筋混凝土加固基座、嵌补裂缝、更换挑梁翘角外,塔顶加绕10厘米厚钢筋混凝土防水层,加高葫芦顶塔刹,塔身增高3.47米,全塔高度达26.67米。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桥

  连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达73条。据县志记载,连江有古桥149座,后随历史变迁,或毁于水火,或毁于战乱,或为现代公路桥所替代。幸存下来的46座古桥中,建于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较为有名的有县城的通济桥、蓼沿的朱公桥以及官坂的塘边桥。

  通济桥又叫江南桥,南北走向,横跨敖江,连接江南村,是福汾公路第一大桥。

  通济桥在隋大业三年(607年)由玉泉寺住持独觉法师发愿募修,当时因财力不足,只在桥头桥尾建造石梁,中流用渡船过渡,因此叫做"江亭渡"。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玉泉寺僧人真觉又募缘修桥,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修成了通济桥。该桥采用卧式松排墩基,干砌条石墩台,弧形条石铺面,计18门,总长182米,宽4.5米,高9米,桥南区有162米长的石砌过水路堤。从宋代到民国,通济桥一共整修了14次。1953年通济桥改为公路桥,新增桥尾6个桥墩,1954年2月通车。1962年2月又撤除原石梁,利用旧墩,改用上铺枕木,用沥青卵石三合土盖面成新公路桥。1972年又重新改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新桥14墩,15孔,全长242米,宽7米,两边人行道,拱出各1.5米宽,沿线布设混凝土栅形栏杆,高1米,桥面行车载重量达60吨。2000年又进行全面整修,桥身两边行人道加宽,改设钢筋栏杆。整座桥设计新颖、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朱公桥横跨白岩溪,是旧时福温主要通道,原是木桥,每年被洪水冲坏三四次。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知县朱定把它改建成石桥,梁式结构,有7个桥孔,长21丈,宽1.6丈,高3.8丈,桥北建有一座小塔。后人为了纪念朱知县的功劳,把白岩溪改为朱公溪,把石桥改称朱公桥。清康熙初年,石桥经募修后又崩坏。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又重修。1963年改建为木石结构公路桥。1977年6月又再改建为石墩两孔拱桥,拱桥跨径达25米,全桥长71米,宽6.25米。

  塘边桥又名洗马桥,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花岗石砌造,是架梁式平板桥,西南走向,2墩3孔,长12米,宽4.15米,高5米。桥头建有四洲佛方亭,四角揽尖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积达18.5平方米。亭旁种有参天古榕树,桥边沿溪设有石栏凳。是至今为止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古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