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山听泉玉泉山位于县城西郊,有股泉水从山缝间流出来,颜色呈淡黄、水质甜美。据说古代寺里的和尚长期饮用这口泉水,不仅筋骨强健,而且声音铿锵有力,眼神明亮。唐天宝年间,经太守上奏,皇帝为这口泉赐名为"玉泉"。宋代建有玉泉禅寺,正殿佛龛下不时发出间歇的泉响,丁冬之声酷似琴曲。由于玉泉水质优良,附近的村民常到山上汲取泉水酿酒,酒味非常纯厚。20世纪70年代,连江啤酒厂专门在这里设水池,用这里泉水酿成的玉泉啤酒(现改名为"神达"啤酒)畅销八闽大地。
鳌峰雪霁鳌峰在连江城南金鳌山,挺拔高大,草木茂盛,就像一头巨大的鳌鱼要出海游玩。每当隆冬季节,山顶白雪皑皑,一些文人常呼朋结伴,携酒踏雪。雪后天晴,积雪融化,成为一股泉水奔泻而下。南宫山麓的一间磨房就是利用这水流碾米磨麦,富有乡村情趣。现在因气候转暖,这种雪景已很难见到。
石门斜照石门寺建于唐中和元年(881年),背倚青山,面对溪流,风景独好。当时这里有十个著名的景观:石门、覆釜、斗牛石、五台石、石鼓、玉人峰、玉华洞、清音洞、双鱼涧、半月池。石门在原石门寺对面的山坡上,因有两块巨石相对而立,一条山道穿越其中,因而得名。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斜照山谷,雾霭飘渺,远近寺观,钟声隐约。1963年建南宫水库时,石门与寺没入水中,但库区的湖光山色仍吸引了不少游人。1983年又建太极观于水库边,雄伟壮丽,更添胜景。覆釜归樵覆釜山在连江城南六公里处,三峰鼎立,因为中峰好像倒立的铁锅,所以得名。主峰海拔509.8米,高耸入云,云雾缭绕。《连江县志》记载:"不到斗牛峰,不见覆釜面,登上覆釜峰,群峰皆足底。"每当夕阳西下,樵夫们砍柴归来,你追我赶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上,与日光、霞彩相映成趣,颇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云居观日云居山在敖江、闽江汇海处,距连江县城十五华里。满山青翠,怪石罗列。最奇特的是山巅上有一黑色巨岩,上刻"海上飞来",下有牡蛎壳黏附,给人沧海桑田的感觉。山中还有指动石、流米石、金猫戏鼠、彤云碧海等诸多景物,风光绮丽,令人陶醉。云居普光塔历来是重阳登高观日的好去处。每年九月,秋高气爽,四方游客云集。黎明前登上塔顶向东眺望,海天苍茫之处,荻壶、五虎诸岛都在波涛间出没。不久,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冉冉升起,满天红霞,万道金光,蔚为壮观。高僧释海筏有一副对联"海自混茫能蓄日,山无今古独云居",生动地概括了云居观日的独特景色。
伏沙雨牧白沙村位于连江城东,旧时叫伏沙。由于靠近敖江,江畔泥沙淤积,成为大片沙滩。每逢春季,沙滩上绿草丛生,成为天然牧场。村里的牧童赶着一群群牛羊,沿江放牧,尽情嬉戏。春季多雨,那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牧童们头戴竹笠,身穿蓑衣,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欢快地吹着笛子,使人不禁想起唐代著名词人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佳句。
岱江垂钓东岱镇位于敖江入海处,俗称"岱江"。这里天高海阔,江海潮汛每日两次。过去岸边的渔民大多数都自置小船,以捕鱼放钓为生。每当太阳下山,渔民们乘着涨潮返航,海滩上横七竖八地停泊着各种小船。劳累了一天的渔民们在夜幕的笼罩下,提着灯笼,扛着钓竿,背着沉甸甸的渔箩,渔家的孩子们高兴地在前后追逐嬉戏,大家满怀收获的喜悦,真是一幅"渔歌互答,其乐何极"的生动画面。
潘溪风帆潘溪位于敖江上游,过去交通不便,山里人大多用溪船运载木柴以及农副产品进城贩卖,然后再买些生活日用品回家。如果天气晴朗,东风劲吹,返航的船夫们升起了一张张风帆,乘风破浪。那一片片白帆在青山绿水之间跳动,就像穿花蝴蝶一样好看。山民们满足地坐在船头饮着自酿的米酒,谈论着今年收成情况,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由于道路交通发达,水上运输已逐渐被公路运输所替代,这种景观也就无法看到了。
炉峰晓瀑庐峰即香炉峰,位于县城东北五十里的长龙乡下洋岭下。《九域志》记载:"乡人章寿在这里修道,后来成仙飞去,留下了香炉。"据说原来由溪涧、泉水汇聚成一股瀑布,像一条银龙降落人间,一路飞珠溅玉,与晓色晨光相映照,景色非常壮观,颇似大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生动写照。
九、闽江口景观素有福建门户之称的闽江口,沿线两岸山峰连绵,山势奇绝,重峦叠嶂,各显其姿。沿江可以饱览长门要塞古炮台遗址、双龟锁口、川石岛、壶江岛、五虎守门等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古炮台我们从琯头镇乘船顺江而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闻名中外的闽江口要塞长门古炮台遗址北岸长门电光山炮台与南岸金牌山炮台隔江对峙。瞻仰炮台遗址,我们不由得想起1884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中法马江海战的情景。正是从长门炮台发射出的愤怒炮火,迫使法国军舰不得不仓皇而逃。睹物思人,我们不禁对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中华儿女肃然起敬。
双龟屿到了长门电光山与隔江金牌山之间的江心,我们可以看见两座翠绿的小岛,形状似龟,得名"双龟屿"。"双龟"中流砥柱,形势险要,如两扇大门拱卫江口,所以也叫"双龟把口"。"双龟"同浮江心,相距不远,在江水涨落和阳光辉映下,犹如在江中自由游动,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据传夜间双龟合拢,阻止外船进入,白天分开,让水路畅通,故称"双龟锁口"。
壶江岛船出双龟屿,极目瞭望,在飘浮的烟波中,有一弹丸小岛,南北长、东西窄,形如壶状,故名壶江岛。壶江岛面积3平方公里,居民近万人,以养殖、捕捞为业。壶江岛四面环水,山丘起伏,椿木、相思林郁郁葱葱,海风丝丝,沁人心脾。壶江岛著名游览胜地"蓝尾石室",又称"淡泉洞"。洞深15米,宽34米,洞中套洞,内洞下斜,铺设石阶,洞洞连通。洞底淡水泉眼,常涌不息,供全岛渔民饮用,传说是东海龙王赐予壶江岛民的甘泉。相传宋朝宰相叶向高未仕前,曾住洞中读书,故又名"叶相洞"。洞中岩壁镌刻林汝翥行书"潮鸣空谷"四个大字,笔迹苍劲雄浑。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登上壶江岛,留下很多佳作,宋朝工部侍郎董应举撰写"壶江游记",张煌言编写"壶江即事"。民族英雄郑成功亲临壶江岛,并在该岛岐山下建筑水寨,至今遗址还在。
川石岛从壶江顺流而下,便是环境优美的川石岛。川石岛北临五虎礁,南控壶江岛,西与粗芦岛对峙,东濒马祖列岛。岛长3.4公里,宽1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最高点芭蕉山海拔189.6米。川石岛层峦叠谷,山峰挺秀,为闽江口天然屏障。该岛南北狭长,形似芭蕉,故又名芭蕉岛。芭蕉山有一天然洞府,南北贯通,又名"穿石岛"。登上芭蕉山顶峰,视野开阔,翘首东眺,东海烟波浩渺,马祖列岛尽收眼底。岛上锦峰秀岭,丛林染碧,满山翠绿。草木花卉,蒙受大自然甘霖雨露恩泽,报以默默生长,显现出"江山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的高洁品质,绘染出一幅海天交接的绿色景观,真有"江旁穿石亦自奇,山峰灵秀隐幽姿"之感受。川石岛西北澳,临山面海,一片平坦沙滩,沙质柔软,海水湛蓝清澈,是游客日光浴、沙浴、海水浴最佳场所。清晨伫立沙滩,一轮红日从东方海平线冉冉升起,光芒映红大海,群鸥盘旋,上下翻飞,与一朵朵美丽浪花嬉戏,汇成一曲雄浑的"海之歌"。午间可以卧滩浴日,驾快艇冲浪,各得其宜,其乐无穷。傍晚凉风习习,海上升明月,无际海天,交织成缤纷世界。可是,历史上的川石岛曾经几度遭受日军和英军的蹂躏,抗日战争时期两度日军侵占该岛,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至今还留下"万人坑"遗址,铁证日军暴行。除外,岛上还留有鸦片战争后英、美等国传教士、商人相继修建的教堂、育婴堂、电报局等遗址。
五虎礁在闽江口波涛滚滚的海天交接处,还有一座长约300米的岛礁,怪石峥嵘,雄峙大海之中,浪花拍击,犹如五只斑驳吊额大虫,咆哮欲跃,这就是闽江口最负盛名的"五虎守门"天然景观。《闽都别记》记载:"五虎礁在闽江口,中有五峰,岩状似虎,故名五虎。"五虎礁面向东海,背水而卧,虎架鼎鼎,威风凛凛,各呈其姿,逼视大海,真有随时迎击来犯者之雄姿,令人称奇叫绝。粗芦岛又称荻芦岛,东临川石岛,南隔闽江与琅岐岛相望,是连江县单岛面积最大的岛屿。全岛面积14平方公里,居民超过两万人。整个大岛犹如一座大型的四时如春的大花园,又似一幅优美的画卷,令人陶醉神往。
相传一千多年前,岛上九龙山有芦根数丈延伸而下,故又称荻芦岛。由于岛南一山隆起海边,形似熨斗,又叫"熨斗岛"。从熨斗山至塘下黄霞山之间港道,是天然抛锚地、避风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曾经两次避风于粗芦岛,在熨斗山筑坛祭祀海神,并勒石纪念。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毁,仅留废墟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