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黎星,男,1965年5月出生,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国际研究院学术委员、马来西亚国际儒学大会学术委员、福建省易学研究会副会长。
黄黎星教授的易学研究,遵循“从源溯流”、“强干弱枝”、“象理兼融”、“博取择善”等研易原则,秉承治经传统,精心研读古注,又注重融汇新知,创造发挥,研究领域涉及易学本体、易学史、易学与中国哲学、易学与文学艺术等,对易学与术数文化亦独具慧眼。
壬辰年端阳的早上,我收到黄黎星教授的节日短信:
午月端阳,南风时熏;福建师大易学研究所黄黎星敬祝您端午节快乐!
古韵典雅辞句,融汇了易学精髓,值得品味。恰好,黄教授邀请我们几位新闻界的朋友一起品茗清谈,于是,薄暮时分,我们前往福建师大校园附近的“黎星博士周易文化工作室”拜访。
黄教授有着南方人中较少见的高个,我以为他和我一样是“北方品种”,他却是正宗的闽人,祖籍南安,生长在连江。穿着唐装衬衫的黄教授,儒雅亲切,书卷气十足,露出谦和厚道的笑容,招呼我们在他工作室的露台上落座,泡上甘醇的香茶,轻松地聊了起来,“偷得浮生半日闲”呵。拜访易学教授,当然话题离不开令人感到玄妙神秘的《易经》。
黄教授谈起《易经》,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令人肃然起敬。他是如何走上一般人视为畏途的易学研究之路的呢?谈到他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他衷心感谢导师的引导与点拨。他提到与黄寿祺教授、张善文教授、萧汉明教授的因缘际会:当年,黄教授还是年轻的助教,与黄寿祺教授、张善文教授一起参加学术会议,后来,有幸得到他们的教导,潜心研易,2000年,考取博士研究生,三年后以20万字的论文《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通过答辩,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又转益多师,赴中国哲学研究重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师从学术名家、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萧汉明教授,又以30万字的《先秦易筮与诸子易说研究》的博士后研究报告通过考核,以优秀的等级顺利出站。
黄教授已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版)》、《孔孟学报》等重要的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了《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等学术著作多部,多次应邀出席海内外“国际易学大会”、“国际儒学研讨会”、“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国际美学大会”、“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应邀担任主持人或做主题发言。
近年来,应邀在省内外各种讲坛,以及党政机关、各高校等单位进行了上百场的易学文化讲座,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了《周易》这部经典,受到广泛的好评。尤其是由省社科联主办的“东南周末讲坛”上,黄教授先后以《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六讲)、《周易的人生智慧》、《易经与建筑艺术》、《易学与占筮文化》等为专题进行的系列讲座,更是轰动一时,杂志、报纸、电视台等媒体都曾做过报道,《海峡都市报》报曾两次整版刊登对黄教授的访谈报道。
除了各种社会活动,黄教授还带了多名研究生,悉心指导他们在易学研究上薪火相传,传续是传统文化的源脉。黄教授近期又将赴台湾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他感慨地说:“这次是我第六次赴台了,参加的是海峡两岸易学青年学术交流会。十年前,我是作为大陆易学青年参加这个活动的,还曾两次作为大陆易学青年的代表,在开幕式、闭幕式上发言,现在,我是受邀作为导师,带领学生前往台湾,唉,一转眼,我已经接近‘知天命’的年岁了!”
黄黎星教授感慨岁月的流逝,但是我们却由衷地敬佩他这二十多年易学研究所积淀下来的学识和智慧。提到将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推广目标,黄教授引用了《礼记·经解》中孔子的话:“洁静精微,《易》之教也。”唐儒孔颖达疏解“洁静精微”之意说:“《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洁净;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黄教授认为,达到了“洁静精微”的境界,可修身养性,以德润身,出处语默、潜现跃飞皆得其所当。
临别之际,黄教授赠送我们每人一套《易学三讲》的讲义,并且题字: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知道了进取的目标,然后努力进取去实现目标,这种人可以和他一起谈论事物发展的征兆;知道终止的时机,从而适时地终止局面,这种人可以和他一起保全事物发展的良好结果。黄教授认为,这两句话,不仅文辞句型奇巧,而且含义深广,只要用心领会,就会有许许多多的运用的领域、空间,宏大可至于邦国之安危兴亡,社会之发展趋向,切近亦可联系个人之人生际遇、生涯规划,均有可取资之处。
告别黄教授,已经是如钩新月挂夜空了。易学的博大精深,与黄教授的学识,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期盼能够更多的机会,请黄教授带领我们进入易学的殿堂,游览,探究,获取道德智慧的启迪,也祝愿黄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路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