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问脱贫之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中国九亿农民因为“路线”问题,而“左”“右”为难。继续集体“大锅饭”,走穷死饿死之路?还是分田到户、走出一条富人富已富国家的致富路?迷茫和摸索,徘徊与忧思,如鸿沟横亘,让九亿农民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大千世界,总 有敢为人先的人杰!福建省连江海边的一位渔民郑茂光,就在那风声 鹤唳 的年代,舍得一身剐,也敢把田地分回家!
联产承包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安徽凤阳小岗村有十八位农民,以“托孤”和立“生死状”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由此世人皆知。然而谁人知晓,几乎在同一时间,连江马鼻玉井大队的郑茂光,当时在玉井大队任大队委员,积极参与当时真理大讨论,读书阅报,从《福建日报》阅读了大量有关真理大讨论的文章,其中一篇是我省某市领导在闽西考察农业生产的调研文章,文中提及当前农业生产是合作还是单干的思考,郑茂光深受启发,立即找来大队干部讨论是否可以将办法应用在玉井大队生产中。于是几名大队干部在郑茂光的倡议下,说干就干,当年就将玉井大队的田地包产到户,各伺其田。一番“分田分地真忙”之后,立竿见影,玉井大队从亩产400斤提升到700斤,亩产整整增加了300斤,“瓜菜代”的岁月大大改观。
在整个大中国,郑茂光虽然只是个无名英雄,然而,在连江县,他却有脱不了的干系。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郑茂光的“倒行逆施”,近的是马鼻公社、连江县委,远的则是福州市委、福建省委各种形式的“问责”,“枪打出头鸟”的一浪高过一浪。见惯了天上风雷,地下雨雪的郑茂光坦荡荡,他没有顾忌革职查办,收押坐牢的风险,无限慰籍的是父老乡亲的锅里有了米、碗里盛上了饭。
一个是安徽小岗村,再一个是福建玉井村,虽远隔千里,却在土地承包到户上,共曲同歌!郑茂光当年的创举,虽然至今仍“锁于深闺”,鲜为人知,但当时独到的眼光和胆识,却开辟出一条他人所不能及的“郑茂光之路”。
海洋捕捞之路
早年因为家父的一场冤假错案,把自己磨砺得百折不挠的郑茂光,从穷天穷地饥肠饿肚的少年之始,就一路蹒跚的求索着生存之路。有一回母亲抱着患病的妹妹求借三元救命钱未果,妹妹因此险些夭折的痛楚,让郑茂光刻骨铭心。他发誓要在多舛的命运中,寻觅出生存之路。于是,郑茂光从小立志,要出人头地,在事业上不断探索,在当时环境下,“敢”字当头地在不同行业摸索,在连江至罗源之间摇渡船,与长龙华侨农场合作“大围缯”,到外海捕捞海产品,兴办玻璃钢厂等,郑茂光筚路蓝缕、一路走来。
郑茂光的“春天”,是从他1974年成为中共党员后开始的。
在与长龙华侨农场合作捕捞之中,因去云霄调度大吨位渔船时,在云霄常山华侨农场仓库,意外的发现一批尼龙丝渔网,未曾见过尼龙丝为何物的郑茂光,顿生好奇,带回到海上一试。由于带回的尼龙丝网目过大,鱼不入网。郑茂光灵机一动,将网目改为两指头宽,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网上鱼虾。随之,郑茂光将云霄带回的几十斤尼龙丝送到黄岐网具厂,让该厂将网目以两指宽织网,底部用四方形穿孔瓦片,串成坠子,再用浮标系住网绠。从此,郑茂光用前所未有的尼龙丝渔网,驰骋海上一显身手。一个晨曦未起的清晨,郑茂光面对瀚海撒出第一网,收网时,只觉得渔网上粘附着黑色的东西,误以为是海边的树上落叶缠在渔网。待到东方欲晓,晨曦之下,满眼波光粼粼,只见缠在网上的竟是过去无法捕捞的九节虾,郑茂光喜上眉梢。知道自己“二指”尼龙丝网是能够捕捞九节虾等海产品的。那天收网返航,渔船舱内的丰收景象,让玉井村里村外的乡亲奔走相告。郑茂光逐个面授以尼龙丝织成“二指”宽网目渔网的新技术,以及捕捞新方法。从此,二指、三指、四指网目的尼龙丝网逐一闪亮登场。黄刺鱼、鲳鱼、马鲛、鮸鱼、小鲨鱼等各种鱼入网,网网丰收。郑茂光首创的两指流刺网捕鱼技术,不仅进罗源湾海域,还传播到外地海域。
海水养殖之路
1984年,担任玉井村村长的郑茂光,决定走捕捞、养殖并举之路,首选的是对虾养殖。
八十年代前后,辰山、玉井、村前三村联合围垦种粮未能成功,郑茂光便“借”来玉井围垦段,加以修复和改造,试着开始围养对虾。郑茂光一手抓修堤拢地,另一手则抓上下融资。有志者事竟成,围垦成功,养虾告捷。养殖的对虾不仅卖到连江县、福州市,且还卖到东南亚地区。玉井村人在郑茂光的引领下,一步步走上致富路。
郑茂光走出养殖业的第一步后,迈出的第二步就是扩大围养海区,玉井村海域不够用,就租赁邻村的海埕。停不下脚步的郑茂光,心里想的和手上做的,都紧紧围挠着伟人邓小平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玉井村长转任村支书的郑茂光,广为鼓励村民“以养代捕”,不仅养虾,而且养鱼,重点发展真鲷、鲈鱼、大黄鱼等。再往后,便壮着胆养起了鲍鱼。虽然成败兼有,得失频至,然而,不进则退,“爱拼才会赢”的闽南好汉歌,也唱响了玉井村。
玉井人,马鼻人,以至连江人,直到如今仍然感念郑茂光的,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带上村里的一批养殖骨干力量,到平潭岛一带学习海上渔排养殖技术。回村后,郑茂光以力助乡亲脱贫、振兴玉井、造福马鼻的大志,先期在罗源湾岗屿岛周边海域打桩设立渔排,投放的三排九框27箱,成了玉井渔排养殖的领军人,且放养的是现代餐桌至珍至贵的“大黄鱼”苗。紧接着,在岗屿这个龙头的“摆动”下,玉井的渔排大黄鱼养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成了玉井渔排养殖一条龙。从此开创了网箱养殖的先河。
玉井的成功,迅速带动了整个马鼻,各村纷纷效仿,家家户户走上渔排养殖之路。这条路成了马鼻的黄金之路,毋庸置疑成为马鼻的支柱产业,这根“支柱”,撑起了马鼻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郑茂光也成了马鼻渔排养殖的第一个村支书。当村民们兜着钱袋子建房买车娶媳妇的时候,感念的就是郑茂光当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无畏和勇气。
郑茂光的渔排大黄鱼养殖,不仅在马鼻蓬蓬勃勃,而且还声名远播到兄弟县市,仅仅闽东一地,就有数万吨成品大黄鱼见于市场。
郑茂光有功,“功”在四面;郑茂光积德,“德”在八方。
社会公益之路
是金子总得要发光,郑茂光的能干与实干,成了玉井村内外的风云人物,马鼻镇政府把郑茂光从村支书的岗位上,请进镇政府机关统管经贸大业。在其位谋其政,在“出彩”为马鼻的经贸事业做贡献之余,郑茂光又将散兵游勇一般的马鼻建筑工程队整合,组建成马鼻建筑公司。起始是“十几个人、七八杆枪”,但在善于“变魔方”的郑茂光手上,马鼻建筑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在经贸领域里又立起了一根“支柱”,这根支柱又撑起了马鼻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半边天。
时光荏苒,更迭的岁月,让一年365天“一天都闲不下来”的郑茂光,进入了花甲之年,在一方百姓的点赞和留恋声中,郑茂光挥挥手,离开了镇政府,回到养育了郑家风雨几代人的玉井村。“玉井”之“水”清香甘甜,每“喝”一口,都让人沁入心扉、惬意无限。然而,还没喝上几天玉井之水。旅美华人、马鼻乡贤----闽发集团董事长林尚德,因要在马鼻筹建一所一流学校为家乡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亟需一位热爱家乡、重视乡梓建设的能人,郑茂光的引退,着实让林尚德喜出望外,以“三顾茅庐”之虔诚,恭请玉井的老支书出山。出山后的郑茂光不遗余力,为闽发筹办教育公益事业,先是在马鼻斥资上亿元创办尚德中学,实现“让农村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优质教育”的初衷。随后,“尚德教育基金会 ” 成立,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的郑茂光,更是不辞辛劳打理运作基金会,不仅每年按期在尚德中学颁奖,让广大师生受益。从2005年始,又在尚德中学创办老区宏志班,面向全省老区贫困生,基金会每年资助二十多万元,用于宏志班学生学费、生活费等开支,已培养贫困孩子67人。为了扩大社会效应,在郑茂光的爱心运作下,还设立起“林尚德优秀农村教师奖励金”,每年百万元,配合福建省教育厅、对全省教育系统评出百名“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每人给予1万元的奖励,让广大农村教师敬业乐教。
年老志坚的郑茂光,一如当年在玉井带领村民上山入海,改天换地打造新玉井的精神。用好每一分钱,办妥每一件事。2013年再返家乡玉井,成立马鼻镇村镇建设促进会,并亲自担任会长,向家乡社会能人发起募捐,筹建马头石文化主体公园。公园设计方案几经多方征求修订,如今已投资近700万元,建设中的马头石文化公园和观海楼已华丽展现在世人面前,再斥资700万元计划启动二期工程,计划择地塑造抗倭名将戚继光像,建设龟山文化长廊等项目提升公园文化品位。看今朝的马鼻,已是旧貌新颜。
郑茂光昔日不辞辛劳的为乡亲致富探路引路,已是七十有八的高龄,却依然不记个 人得失,只争朝夕的为桑梓的福祉继续寻路、铺路。有如奋蹄的老骥,披星 戴月 的奔跑 在美丽的山水之上、一体化的城乡之间。 古代三国时期的英雄 曹操 ,曾挥毫泼墨,一首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豪壮名诗,似乎也为今日的郑茂光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