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创新,焕发“芯”动力
科技创新是种业的生命力,它推动养殖主导品种的升级换代,促进现代渔业的提质增效。近年来,我省水产种业科技领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之企业研发团队,现有种业创新研发团队近50个,有效推动了我省水产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突破了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组装破译,形成诱导三倍体牡蛎等关键技术,建立家系选育为核心的鲍鱼育种技术体系……研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衡的优良性状新品种,成为福建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主攻方向。
福建省牡蛎养殖面积3.6万公顷,产量达206.8万吨,均位居全国首位,也是全国牡蛎苗种基地。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福建传统牡蛎品种面临个体小、壳薄、单个价值较低的发展瓶颈。
记者了解到,世倍(厦门)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体细胞内含三套染色体组的三倍体牡蛎优良品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贝类育种科研团队给予技术指导。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曾志南研究员介绍说,与普通二倍体牡蛎相比,三倍体牡蛎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而且肉质好,糖原含量高,味道鲜美。目前我省三倍体牡蛎养殖面积已超过10万亩。“普通二倍体福建牡蛎价格一般低于每公斤2元,而三倍体牡蛎价格可达每公斤6至16元,经济效益较高的同时,社会效益也很显著。”曾志南说,由于三倍体牡蛎的可育性差,不会因为生殖细胞的排放干扰海区野生自然种群,同时在降低海区富营养化和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这样的升级换代在我省水产养殖中并非个例,自主创新正让福建水产养殖业焕发出“芯”动力。
“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福建是我国鲍鱼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近80%。但是夏季高死亡率、缺乏大规格高端鲍鱼等“卡脖子”问题制约产业发展,亟须对原有品种进行遗传改良。
厦门大学鲍鱼遗传育种团队在柯才焕教授的带领下,历经11年的探索和努力,培育出了国审认可的鲍鱼新品种“绿盘鲍”。
作为美国绿鲍与皱纹盘鲍的杂交品种,绿盘鲍具有耐高温、生长快、规格大三大特点,度夏成活率提高20%以上、产量提高2倍、产值提高3倍。单只250克的高价值大鲍鱼更是打破了国内市场大规格精品鲍和高端干鲍长期被国外野生鲍垄断的局面,大幅提升了我国养殖鲍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鲍鱼,科研人员还对大黄鱼、对虾、花蛤、海带、紫菜等传统养殖品种进行了提纯复壮,不仅成为我省优势主导增养殖品种,还形成区域种业发展特色。目前宁德市大黄鱼年育苗量超过30亿尾,占全国育苗量88%;以南美白对虾为主虾类育苗4600亿尾,我省成为全国对虾养殖苗种主要供给地;贝类年育苗量约1.3万亿粒,占全国育苗量58%,其中鲍鱼年育苗量占全国育苗量77%,花蛤苗占全国育苗量的90%以上;海带育苗占全国育苗量79%。传统养殖品种育苗的突破,也为我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