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颂歌劳动者 >> 正文

雷时玉:畲寨新村领头雁

http://www.ljxww.com  2013-04-27 15:50:02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雷时玉同志系东湖镇天竹村支部书记,该村是一个山高人少的畲族行政村,全村68户,287人。村里人均耕地一亩,群众收入单纯依靠农业。由于天竹村地处山沟中,远离镇区,地理条件差,无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直至199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只达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620元,村财不足2000元,被县定为重点扶持的贫困村。为了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使畲族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从1991年雷时玉同志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起,带领支委、村委一般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从山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山区经济发展之路,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天竹村告别了贫穷, 走上了小康之路。2010年,天竹村被列为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综合示范村,2012年被市评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雷时玉书记也多次收到省、市、县多项表彰,2013年评为福州市第33届农民劳模。

  2007年以来,时玉书记带领天竹村按照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畲族特色村”建设为载体,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坚持以畲族特色农家体验旅游为重点,以发展田园特色农业为目标,通过“四个抓”,积极推进民族特色建设。

  一是抓组织保障。近年来,时玉书记认真调研,深入分析、探索,在巩固天竹传统农业,力争做大做强的同时,充分利用临近县城、省城的区位优势,挖掘和弘扬畲族特色文化,提出了开发畲村“农家乐”、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并积极付诸实施,为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特色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是抓规划涉及。他主动聘请设计单位驻村蹲点,按照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经济发展与事业进步相结合、民族特色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将全村精心规划设计为三个功能区:一是生产区(食用菌、四季瓜豆、百亩茶园、经济作物基地);二是休闲区(文化广场、水库休闲等);三是生活区(围绕畲族建筑风格改造民居),并绘制了效果图,让群众一目了然知晓项目安排和建设情况,使工作深得人心,得到群众拥护。

  三是抓项目推进。目前,该村已投资430多万元(含村民投资130万元),重点完成(或在建)以下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拓宽、硬化环村道路1.5公里,并亮化了路灯;修建农田灌溉渠道2600多米;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建设了38口沼气;新建两座公厕,种植绿化树木1200多株。在发展畲族休闲旅游特色产业配套方面,投资35万元完成26户畲村特色民居改造,进一步统一村内民居畲族民俗风格;投资22万元建设成连江县首个民族村史馆,并投入20余万元用于收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畲村文化中心;修建中心广场及人工湖2座,提升品味。有效促进该村畲族特色风情的形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时玉书记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选准建设项目切入点,注重四两拨千斤项目的建设,先行建设了村接待站点,成为领导、部门调研、专家现场规划建设的落脚点和政策响应的交汇点,有利推动了后续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抓生产发展。全村群众在时玉书记等人领导下,凭着独有的朴实、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进行蘑菇、茶叶、枇杷、毛豆、西瓜等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特别是投资12万元整合20万平方尺食用菌蘑菇种植基地,成立了蘑菇生产联合体,实现蘑菇 产、供、销一条龙,年产值100多万元。实施“公司+农户”模式与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和食品公司挂钩,种植“东湖早”枇杷350亩,人均达70株;发展蔬菜基地120亩,亩产值达6000元。同时,他还在农闲时间组织村民进城务工经商,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村民收入逐年提高。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近7000元,处于我县民族村领先水平,基本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几年来,天竹村靠休闲农业建设、特色畲寨建设,人均年纯收入越来越可观,村里95%的群众住进了新房,用上了冰箱、液化气、电脑、空调等现代化家庭设施,全村经济迅速发展,缩小了与平原村镇的差距,这一切的变化,与时玉同志一门心思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思想分不开的。2012年天竹村又一次光荣的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我们坚信,在时玉书记等人的带领下,天竹村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

(郑珠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