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十八大专栏 >> 正文

贯彻十八大主题采访 -- 连江下屿:海上钓起“蓝色金矿”

http://www.ljxww.com  2012-12-11 06:21:46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这里曾是一座连淡水都缺乏的孤岛,如今成了全省知名的海钓场所

  ■本报记者 张维璟 陈鹤/文杨勇/摄

  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曾经是交通闭塞连喝水都成问题的孤岛。利用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时机,下屿村利用罗源湾的良好自然条件,打造成了新兴滨海旅游胜地、全省知名的海钓场所。另一方面,依靠海产养殖成为连江县的经济强村。同时,村民们大胆走出家门、国门,将剩余劳力转移出去,在省外、海外的广阔海区,寻找他们新的“蓝色金矿”。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连江下屿村的干部群众,用智慧和辛劳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优势、多渠道发展的致富奔小康之路。

  从孤岛到海洋经济强村

  12月7日上午11时30分,记者来到下屿村。村子的码头边,小小的渔市已经摆开,有鲈鱼、黄花鱼、鱿鱼、螃蟹、海虾……品种丰富,鲜活无比,不少城里来此旅游的人,正在选购海鲜。“在这里买海鲜,保证鲜活,品种丰富,价格还便宜。”市民李先生提着刚买的一袋鱼对记者说,每次来下屿村旅游,购买海鲜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村党总支书记郑德钗说,下屿村以前是座孤岛,上世纪70年代末围垦后才与陆域相通。此前,路不通,村民生活水平很低,不但出行难,缺乏淡水也成了困扰村民的难事。

  福州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给下屿村带来了发展的良机。近年来,利用当地海域资源丰富的优势,下屿村形成了以海水养殖为主,育苗、海带加工、近内海渔业捕捞生产及海产品营销为辅的渔业生产经济发展格局。2011年下屿村渔业产值达2.7亿元,是连江县的海洋经济强村。

  海上垂钓声名远播

  下屿村位于罗源湾内,海区条件好,早些年,就有垂钓爱好者发现这里盛产鲈鱼和海鲫鱼,渐渐地声名远播。如今,它已经是远近知名的海钓胜地。

  下午2时,记者乘坐渔民郑培贺的渔船出海,这是一艘长十多米的渔船,能同时坐下10多人,租这样的船出海一天要六七百元。饶是如此,每个周末,仍有不少外地来的游客找老郑租船。这项业务,每个月能给老郑带来五六千元的收入。

  与老郑聊着,不觉已经到了离岸10多公里的海湾,这里停泊着10多条小舢板式的驳船,靠近一看,每艘船上都坐着两三位钓客正兴致勃勃地进行海钓。

  老郑介绍,下屿村的这块海区是钓鲈鱼和海鲫鱼的胜地,不少钓客从外地赶到这里进行海钓。“碰上周末,能有上百艘渔船在这片海域钓鱼。”

  说话间,我们的大船渐渐靠近一艘驳船。船上的钓客向我们热情地招手,突然,他回身迅速抓起了钓竿。有鱼上钩了!只见他紧紧抓住钓竿往上提,时而收线,时而放线,一番激烈的搏斗过后,一条银灿灿的鲈鱼在钓绳的牵引下跃出了海面。边上一位钓客迅速伸出网兜,将这条大鲈鱼兜住。

  钓客得意洋洋地向记者展示着战利品。“起码有四五公斤重,今天收获可不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位钓客叫林国礼,是来自长乐的海钓爱好者,几乎每周都会抽空来一次下屿村。

  这些钓客给下屿村带来了新的商机。他们的消费,带动了下屿村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村年均商贸、休闲垂钓、饮食等第三产业创产值约3700万元,同时在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着。

  海外寻找致富路

  近年来,由于可门港建设需要,大片海域被征用,全村渔业产业规模不断萎缩。郑德钗告诉记者,渔民们失海之后,多年的养殖经验还在,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于是,在镇里和村里的引导下,一些人开始尝试走出下屿、走出连江,到其他海域去发展养殖业。

  今年,部分下屿村民随着镇干部前往印尼巴淡岛周边海域考察,基本确定了与印尼三林集团合作在该海域发展水产养殖和加工业。村里的水产养殖大户郑树立说:“我们有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也有自身的销售渠道,这是我们的优势。”

  由于是第一次赴海外进行养殖,村里选拔了12人的精干“先锋队伍”,这12人是六对夫妻,吴为健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对。1982年出生的吴为健说:“要发展,就需要更广阔的天地,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最快在今年年底,他们就将前往印尼。

  □记者手记

  采访郑树立与吴为健,就在他们家中,与印象中的农村平房大不相同。下屿村民家的楼房,就像一栋栋联排别墅。郑德钗说,这是村民的联建房。

  12月7日,结束采访时已经是夜里,下屿村的海滨公园里响起了音乐声,数十名村里的妇女就在这广场上载歌载舞。“这是我们的激情广场,最多时有上百人。”正在跳舞的郑女士对记者说。

  离开下屿村的路上,一位同行说:“下屿村真是一个来过就不容易忘记的地方。”的确,回想一天的采访,那壮丽的海上景观,美丽的现代渔村风光和村民们一张张自信的笑脸,已深深地印在记者的脑海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