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五月廿三
三候半夏生
二候蝉始鸣
一候鹿角解
夏至已至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节气将至,
此时节,蛙声阵阵,蝉鸣声声,
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
夏至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因此也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是盛夏的起点。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夏至物候
古代,人们将夏至分为三候: 一候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习俗
求雨止雨,皆为庄稼丰收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北方多旱,夏至期间流行求雨,祈求风调雨顺。
不过,要是雨水过多,人们又利用巫术止雨。如民间剪纸中的扫天婆就是止雨巫术。有些地方把本来是巫术替身的扫晴娘也奉为止雨求晴之神。
吃面吃瓜,消暑还靠冰镇
史料记载,我国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吃面却是共同的。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时节也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尝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
烈日炎炎,比水更解暑的是冰。唐代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可以看出宫廷中食用冰镇果实消暑的情形。
夏至诗词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宋·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
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
自缘手倦歇些时。
夏至文物
青釉覆莲座插器 北魏
赞皇县西高村李弼及夫人郑氏孝昌二年(526年)墓出土,高20.8厘米。
覆莲形高座,外侈的瓣尖采用深刀雕刻,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座上置一方托,托上有长方形横梁,上承五个敛口深腹杯(其中一杯缺失)。浅灰色胎,胎体坚致细密。釉色青翠,釉层薄而透明,有细密的开片纹。造型别致,莲瓣圆润饱满,是北方早期青瓷之佳作。
河南偃师市杏园村北魏孝昌二年染华墓出土的蟾蜍座插器,与其年代相同,上半部分造型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器座不同。
夏至将至,
愿你忙碌的半年有回报,
愿你年初的梦想有回响,
愿你未来的日子,
遇见更多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