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建都城于福州,称为“冶城”,唐朝时因“州北有福山”而更名“福州”,自此沿用至今。
蜿蜒在历史册页上的三坊七巷,就坐落在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中心,整个城市的儒雅和内敛就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里坊制度活化石”,这里保存着200多座明清民居,占地约40公顷,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
走进三坊七巷,一眼看见连绵天际、高低错落的“飞檐”,这些“飞檐”因形似马鞍,被称为马鞍墙。马鞍墙是封火墙中的一种形式, 是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沿袭了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除了分割空间、围合庭院、御风防火的之用,民间更是有能祈福镇邪的说法。
冰心在《我的故乡》中描述的“青石板路,假山点缀,花木扶疏”。“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马鞍墙下的石板路向南北延伸,中国近代多少风云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三坊七巷有一个镜头感十足的树,因形似一颗爱心而被叫作“爱心树”,也有网友戏称它为“屁股树”,她是福州的“市树”——榕树,千百年来与福州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历经岁月沉浮,见证沧海桑田,守护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福州因榕树满城,别称榕城。有史可查,在福州触目可见,那种气根发达、束须飘拂的榕树——小叶榕,其自然起源与栽培历史为全国之最,至少近1300年。
世人形容榕城为“三山骨、闽水魂、榕树根”,榕树是福州的象征,而福州人也恰如福州榕,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