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行业出身,却半路出家搞起了跨界发明;发明成果寥寥,却样样能解决群众棘手难题3项发明、2项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马鼻镇出了一个农民发明家
“你最近有听说吗?‘发明家’又获得了一个国家专利……”2024年初,一张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的专利证书,一跃成为马鼻镇墙兜村的热点,“发明家”再度成为村民议论的焦点。
村民口中的发明家是谁?他是如何通过发明造福一方?近日,记者一行带着疑惑来到墙兜村,准备一探究竟。
刚走进发明家郑开先的家中,记者便被墙壁上满满当当的手稿、设计图、专利证书等图纸吸引住了视线。“这都是我以前工作的材料,觉得很有意义便挂了起来。”循声望去,记者终于一睹郑开先真容。
今年71岁的郑开先,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材强健,若是仅凭借第一印象,很难将其和发明家这个身份联系到一起,可当他戴上护目镜、拿起工具时,则立马有了“工匠”的模样。
“这个就是村里讨论的国家专利证书,也是我发明生涯中最大的骄傲——‘水库虹吸给水系统’。”交谈间,情不自已的郑开先带着记者上天台,对该系统进行演示。
演示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在模拟水库的沙盘中,“水库虹吸给水系统”稳稳当当地沉浮在水面上,并用管道不断地将上层的水运输至另一端。
郑开先告诉记者,现有水库多为底层取水方式,汲取的都是沉淀多年的水库底层水,而“水库虹吸给水系统”则是以浅水汲水的方法获取水源,让水库上层经过阳光杀菌消毒的水源直达村民家中,从源头提升生活用水水质,改善人民身体健康。
2010年,该发明在马鼻镇牛洋水库和透堡镇大溪里水库首次安装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饮用水源。而在今年,这项发明也成功获得国家专利认证。“该项发明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了水质浑浊的问题,同时较低的治水成本,也十分符合我们的需求。”透堡镇自来水厂厂长林敏生表示,起初,他们对“水库虹吸给水系统”抱有怀疑态度,结果使用后发现效果极佳。现在,他们还经常会邀请郑开先前来察看指导。
据郑开先介绍,他研究“水库虹吸给水系统”出自于他平时对生活的关注。2008年,他在参与马鼻镇水厂建设时,发现水中存有许多污垢,因此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进水库取水方式来改善群众生活用水。
回溯过往,喜欢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个特点,贯穿于郑开先的发明生涯。
自幼好学的郑开先,17岁时便投身于建筑行业,从事水厂、民房等建筑施工及现场项目管理,几十年的建筑经历让他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和设计本领,也为他今后一些奇思妙想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1993年,苦于生活中生火做饭难题的郑开先,第一次有了发明创造的想法。“那个时候,我就在思考,要是能够有一台可随意移动的柴火灶就好了。”郑开先回忆道。
有想法,说干就干。自那以后,郑开先便琢磨起了发明创造一事。切、割、焊、喷……由于不懂技术,郑开先便一点点学习琢磨,反复进行试验。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瓶颈或是从头再来更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我半夜突然有思路了,就会立马下床进行尝试。”郑开先的眼中满是回忆。
凭借着一股爱钻研、不服输的劲头,最终郑开先成功研制出了一款轻便、可移动的多功能柴火灶,颇受当地乡亲喜爱,而这也更加激发了郑开先投身创新的热情,让他一头扎进“研发”的队伍无法自拔。
一份灵感,能点亮十分光芒。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郑开先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1997年,郑开先首创了“踏步整体拼装”工艺,并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据了解,后来该项工艺被广泛应用在各类建筑工程中。“我的创作灵感多源自于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思考,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郑开先告诉记者。
郑开先正和村民介绍自己的“水库虹吸给水系统”
“平时,他就热衷于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许多人都爱找他帮忙。”墙兜村村民郑运兴告诉记者,郑开先对于科研的执着,他们都看在眼里,因此他们也十分关注研发的进展情况。
除了研发“水库虹吸给水系统”外,下一步,郑开先还计划对居民水塔的取水装置进行改造。“我希望从水源源头到终端,都能保障居民的用水品质,让千家万户都能喝到更好的水。”郑开先的话语虽微小,但却掷地有声。
淳朴的笑容,朴实的初衷……在阳光的照耀下,郑开先的身影闪闪发光,让人相信他一定会带着自己的梦想,驶向更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