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科普宣传 >> 正文

【防震减灾】地震基本知识

https://www.ljxww.com  2025-03-24 14:14:33    【字号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介质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有时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地震发生的频次与地震的大小密切相关,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就越多。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8级以上地震约2次,7.0级~7.7级地震约17次、6.0级~6.9级地震约100次、5.0级~5.9级地震800余次、4.0级~4.9级地震6000余次、3.0级~3.9级地震5万余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干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地震(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