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起闽江口,引潮逐浪高。今年是“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提出30周年,30载春秋,连江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向海图强、久久为功,全力打造“海上福州”桥头堡,努力在两岸融合发展中走前头、作示范。如今,海洋渔业、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等“海上经济”蓬勃发展,“蓝色引擎”助推连江乘风破浪,一路前行。
连江坐拥238公里海岸线,311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渔业产值连续3年位居全国县级首位,水产品总量连续40多年位居全国县级第二,获评全国GDP百强县、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等荣誉。30年来,从耕海牧渔到掘金蓝海,连江,一路逐浪前行、筑梦深蓝,高质量书写经略海洋大文章。
潮起:依海而生
“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海上福州”发展战略,吹响了福州向海进军的时代号角。
▲“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
连江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率先扬帆起航,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将海洋产业作为县域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融入“海上福州”建设,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依托海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构建起“一条鱼”“一粒鲍”“一根海带”全产业链。而培育水产高优种苗,就是连江“赶海人”迈向海洋的第一步。
▲林哲龙展示海带生长情况
谈及连江水产高优种苗发展,不得不提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龙。
“以前,我们养殖的海带种苗都是从北方地区运来的,后来我们自己办了海带加工及育苗厂,自主培育优质海带种苗,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产品供应到全国9个省、4个国家。”林哲龙告诉记者,基地还将皱纹鲍与日本盘鲍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耐高温品种鲍鱼,价格由原来一斤卖40-50元,到现在一斤以上卖350元。
可以说,“黄官1号”海带、“福鲍1号”鲍鱼、“岱衢族”大黄鱼等水产种业“连江芯”的大放异彩,离不开像林哲龙这样,一代又一代“赶海人”的努力。
▲“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
从木质渔排到塑胶渔排,从近海网箱到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勇于探索的连江“耕海人”大踏步向深海挺进。2021年,福州市“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项目在连江定海湾启动,一座座“钢铁城堡”屹立海中,重构海洋牧场格局,延展蓝色经济边界。截至目前,连江累计投用11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建成全国最大深远海养殖牧场。
▲卢统锋展示“岱衢族”大黄鱼
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统锋正是“百台万吨”的受益者之一。“在传统养殖模式下,鱼肉肉质比较松散,且泥腥味比较重,而深远海养殖平台养出来的鱼,它锻炼时间长,肉质紧实,以海中纯天然小鱼小虾为饵料,口感接近天然的黄鱼”。卢统锋说,目前大黄鱼正常零售价一斤100元左右,鱼越大价格越高,年产量可达400-500吨,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希望未来将连江大黄鱼等海产品卖到海外,打响“海连江”品牌。
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是连江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如今,连江以工业化思维打造“蓝色粮仓”,海水养殖实现以农牧化、工程化为特征的1.0版向机械化、智能化为特征的2.0版转变,并积极推进向以数字化、体系化为特征的3.0版转变,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下海”,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作出示范。
▲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
与此同时,连江加速建设粗芦岛“一区两基地三高地”;布局水产精深加工、预制菜等产业;推出“海连江”区域公共品牌;扶持臻盈国际等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鼓励企业“出海”抢订单,推动水产品“买全球、卖全球”;打造“世界渔都”城市IP、渔业碳汇“连江标准”……向海洋要食物的连江还探索出一条涵盖种业、养殖、装备、远洋、精深加工、销售、文旅等多领域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链。